
講者:Notion 教學百萬部落客 牧羊妮
「效率、務實,應該可以說是我的兩大特點。」
本次梅竹黑客松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 Notion 教學百萬部落客 — 牧羊妮,為大家帶來了實用的Notion入門訣竅大公開!
新手應該避免的學習地雷
牧羊妮提到,新手剛開始使用 Notion 時可能會有三大痛點:
- 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才好
絕大部分的 Notion 新手都會碰到如標題所述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其實是來自於使用者可能沒有思考過自己「為何要使用 Notion」。
因此在使用前,會建議新手先思考使用目的以及使用上的大致架構。
- 到處尋找 Notion 模板
新手可能會針對需求在網路上尋找別人建立好的模板進行使用,但由於每個人對同樣問題的想法、解決方式都不盡相同,因此網路上的模板很有可能並非與自己使用需求完全相符。
牧羊妮建議新手的大家仍然可以參考他人的模板,不過從頭製作起自己的模板來解決自己的問題才是最好的途徑。
- 讓工具綁架你
「工具是要來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簡單的,而不是變得更複雜!」
牧羊妮表示,若剛開始使用就實行太複雜、太華麗的方式,可能會讓使用 Notion 的習慣難以堅持下去,也可能因此迷失一開始「為了解決問題」的這項目的。
因此,將「能否解決自己目前的問題」定為使用 Notion 的原則,相信對於新手們會是個好的開始。
跟著牧羊妮一起實作!
本次工作坊大致分成四個部分:
Notion 基本說明
由於工作坊僅有三個小時,所以此部分是印製成講義發放給與會同學。
以下簡單整理幾項實用的基本功能:
- 將文字反白後,文字上方便會出現如 Word 的功能快捷鍵
- 在文字區打上「/」便能開啟功能表,功能如列點、分區等等。
- 頁面左上角的 Quick Find 會是你資料管理的好幫手!
- Ctrl + Shift + L 就可以任意切換背景顏色囉 ( 白 / 黑 )
- 按住 Alt 並拖拉你所選取的文字或區塊就能快速複製!
Notion 資料庫教學-學習筆記
Notion 內建有 6 種視覺化呈現資料的功能,且每一筆資料都可根據自身需求在不同種類的視覺化形式中互相切換。
表格 (Table)
分成內嵌式表格和整頁式表格,由於 Notion 在分割資料方面相較於合併資料容易,因此若是要使用表格管理龐大的資料,建議使用整頁式表格!
行事曆 (Calendar)
若是表格中有使用的時間的欄位,可以轉換成行事曆的形式,可將表格中的其他欄位根據需求去決定是否需要呈現在行事曆上。
時間長條圖 (Timelines)
如果是有在進行活動專案,將專案內的細項用時間長條圖規劃是一項很好的選擇,可以明確地的把流程顯示分別顯示。但如果後期專案細項雜務越來越多,時間長條圖就會顯得雜亂而難以找到重點,這時可能就需要思考要轉換成別種視覺化形式來呈現。
看板 (Board)
若是要進行旅遊規劃的話很推薦使用看板,可以根據不同分組 (Group) 去顯示該分組的內容。例如,使用行程分類就能顯示出旅行中每一天分別有什麼行程;若是使用費用分類,就可以得到不同細項費用計算的呈現。此外,看板支援圖片顯示,可以讓規劃更顯精彩!
圖庫 (Gallery)
可以插入不同圖片,用於活動呈現是個好選擇!
列表 (List)
會議記錄或文章管理都很適合使用列表,可以針對是否有PPT連結去呈現。
總結而言,若需管理的資料符合某些情形,所對應的適用視覺化模式如下:
- 不太確定要選哪種形式:表格
- 和時間有很大關聯:行事曆、時間長條圖
- 需要插入圖片、與圖片相關:看板、圖庫
- 適合用標題管理:列表
Notion 關聯關係&匯總-年度計畫&每日行動
Q:如何將不同表格相互串接在一起了?
A:Relation 是你的最佳選擇!
不同的資料庫都可以透過 Relation 的選擇去和其他資料庫建立關聯,更動其內容也會同時在有關聯的資料庫中呈現,因此很適合用於年度計畫&每日行動這類彼此關聯性高的規劃。
Q&A時間
Q:若是狀態不好的情形下,代辦清單上的事情多未完成,要如何動態變化自己的行程呢?
A:在代辦清單中一定要放入「休息」這項事情,不建議將整天的時間都排滿工作事項。若狀態不好也不用強迫或過於苛責自己,將代辦事項放到下個可執行的日子即可。
Q:代辦清單中設計 Review 的功用是什麼?
A:我們很常將事情完成,卻沒有安排時間去對這些完成的事項進行好好的回顧,可以用來檢視自己的目標、工作進展是否有需要改進的部分,這樣在規劃未來時就可以有此根據來進行更好的安排,是能提升生產力的好習慣!
Q:代辦清單中設計 Frog 的功用是什麼?
A:有一本時間管理的書名叫「先吃青蛙」,通常青蛙不是會讓人想第一樣先吃它的動物,這裡是比喻事情中不會想先做、容易拖延到的部分。因此「先吃青蛙」是指將待辦事項內最容易拖延的事情先完成,是一種時間管理的法則。
Q:是否有一些給大學生的建議呢?
A:「成不成功,要由自己定義、自己負責。」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會受限於社會給我們的既有框架,而非做自己真正所喜歡、所想要的事。因此在做任何選擇時,不妨傾聽自己的心聲,自己定義自己的成功。若靠自己選擇了某條道路,也就自己承擔責任。
Q:覺得大學生必做的幾件事情是什麼呢?
A:第一個必做的事情是學好英文,學習並不局限於學校內,因此有好的外語能力能讓人有辦法學習、吸收世界各式各樣知識;第二件必做的事情就是必玩,建議在現在這個年紀真的可以想做什麼就去做。隨著年齡的增長,嘗試新事物時會因為需要考慮的點也會加,導致機會成本越來越高。因此,趁著失敗的機會成本低、不用考慮太多時就去做;最後一項必做的事情則是必享受,出了社會後會發現,社交已變得不如學生時期如此單純,因此建議趁現在還是大學生時,好好享受交友單純的快樂!
講者:牧羊妮
紀錄:黃姿淯
挑戰自我,發揮想像力
為了能有與企業交流的機會,他們選擇參加梅竹黑客松黑客組,
藉由 104 的題目拼湊想像力的拼圖,找出自己的極限與可能性,
比賽儘管有挑戰性,但在其中發生的有趣事情也讓比賽變得富有趣味,
或許….這就是梅竹黑客松的魅力吧!讓彼此的靈感激盪,自己進步的同時也讓大家進步!
問:怎麼會想要選擇黑客組呢?
喵:因為黑客組可以和企業交流討論,可以藉由企業增進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問:你們團隊有 team leader 嗎?為什麼選他呢? 順帶一提,可以簡述你們的團隊分工嗎?
喵:雖然報名時有選出隊長(團隊召集人),但我們是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分成3人寫前端和2人寫後端。
問:你們會覺得企業出的題目有挑戰性嗎?
喵:很有挑戰性,因為感覺範圍很廣,不是很明確,還是要發揮我們自己的想像力😎。
問:在參加賽前工作坊的過程中有什麼收穫嗎?
喵:工作坊可以讓我們了解題目之外,還讓我們更加明白104這個公司是在做甚麼,讓我們了解到一般人不會知道的業務範圍。(謝謝104讓我們有抽星巴克的機會😆)
問:你們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喵:大家都會分享自己找工作都用過甚麼網站,滿有趣的💪
問:對出題企業和梅竹黑客松有什麼話想說的嗎?
喵:黑客松和企業辛苦了~
隊伍:GHOST
組別:交流組
志在參加,不自我侷限
不因能力高低而侷限自己的想像力,
在天馬行空中找出屬於他們的可能,
為了有更多嘗試,他們選擇了交流組,
團隊中沒有比賽的嚴肅氛圍,取而代之的是隊內活潑的氣氛。
在比賽中,GHOST享受著過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問:首先想請問一下為甚麼會選擇交流組這個組別呢?因為之前有看過你們有比過其他黑客松比賽,所以滿好奇說怎麼沒選黑客組這樣。
🧑:因為我們想要做更多天馬行空的想像,也不要因為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充足而束縛住自己的發揮,所以沒選黑客組。
問:你們是怎麼組成這個團隊的?可不可以簡介一下大家的背景或專長?
🧑:其他四個人有比過黑客松,也是同一隊的隊員,但因為都是電機或資工系,書面上的能力比較不夠,所以就找了一個比較擅長文書處理的人,才組成這個團隊。
問:那隊內是如何的分工的呢?比如說有沒有隊長負責分配工作之類的?
🧑:隊長是我,但我都是亂分。我們是志在參加,好玩為主。
問:目前有沒有遇到甚麼難題呢?
🧑:難題喔...這題交給妳XD
👩🦰:目前的問題是我們不知道企劃可不可行。
問:那有想過怎麼解決嗎?或是找業師討論嗎?
👩🦰:有,有去找業師討論,但我們跟業師的想法有些落差。
🧑:我覺得很難在有限的討論時間內,理解雙方的想法,所以業師給的意見我們沒有把握可以做得很好。
問:這次線上比賽有沒有甚麼跟想像中不太一樣?
👩🦰:預約pizza!!!😍
🧑:欸我們等一下要不要來訂pizza?
👩🦰:對,就會容易分心,像我們就不會很認真打code,會一直玩你們設計的RPG娛樂活動,可是這是我們自己的錯😂
問:那我們團隊設計的RPG好玩嗎?
👨👩🦰:好玩好玩,還不錯。
🧑:都抽到 L夾不好玩哈哈哈。
問:最後有甚麼想要講的嗎?
🧑:黑客組很難嗎?
問:這...考倒我了XD 那謝謝你們今天接受訪問,祝你們比賽順利!
👨👩🦰🧑:謝謝~
遇到困難時,或許可以選擇躺平!
面對跨不過去的困難,除了努力解決
或許……
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
在比賽資料搜集過程中遇到了障礙的他們,
嘗試另一種不同於一般人面對問題的想法
提供了我們另一種人生態度。
沒有參加過,想來試試看!
黑客組的參賽隊伍HackEDA的組員帶著與自己研究領域有關的所學,
抱著好奇和挑戰的態度前往報名梅竹黑客松,
除了在工作方中和企業的交流獲得額外的資源外,
還獲得意外的收穫!

講者:周宇修(台灣人權促進會 會長)
這場演說中,講者從法律人的角度試圖說明在立法實務上,資訊科技與個人資訊安全應如何兼顧。講座內容可分為三個部分:前言、我國對於資訊隱私權的概念界定,最後則是具體案例之討論。
首先,講者先為我們介紹台灣人權促進會,此一在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中所孕育而生的組織之。在此,他強調在民主化之後,我們對於人權的想像也應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有更深層的思考。在資訊科技的發展下,政府透過技術獲取人民各項資料,看似無害,但實則有可能幽微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接著,則切入本次講座的核心概念。講者依循著在民國94年,釋字第603號解釋的理路,為聽眾說明有關資訊隱私權的概念界定。當年戶籍法規定,換發身分證須先提供指紋予戶政機關。就此一條文,社會曾就「換發身分證」與「提供指紋」二者之關聯性,及其立法本意有所討論。在此,資訊隱私權雖非我國憲法明文列舉之基本權利,但在釋字603號的解釋文下,資訊隱私權遂確立為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之權利。此處有三個重點:
其一,就資訊的特性而言,相較於其他可以有體物視之的權利(如財產權),資訊的散播、揭露與利用,將可能產生不可逆的結果。因此,該資訊是否能直接或間揭去辨識個人的功能便顯得至關重要。
其二,由於資訊具備上述的不可逆特性,講者乃透過解釋文的說明,強調資訊隱私權的重點並非「是否為人知悉」而在於「人民是否有自主性與主體性去考慮授權予政府」。
其三,則在於國家蒐集人民的個人資訊是否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國家若能針對個人之生物特徵進行大規模管理與利用,也許將有利於特定政策之推行;但另一方面,也同時致使人民的隱私暴露於可能外洩之風險之中。
故而,在法律實務面上,須就公共法益及其蒐集手段等綜合面向觀之。以上述重點來討論釋字第603號的解釋爭點,我們能得知:
(1)指紋在經過大規模蒐集後,是能夠直接辨識個人之重要資訊;
(2)就當時戶籍法規定,只要換發身分證,人民並沒有權利拒絕提供此一重要資訊,顯然並無自主授權的能力;
(3)另一方面,當時行政機關以「維護治安」為由,試圖論證政府蒐集個人資料之合理性。然而在當年已然實施戶警分離的制度下,此一目的與手段顯然有所不合,加以維護之治安的目標可以用多種手段去達成。準此,大法官宣判該法條違憲,而其重要性即在於,確立我國對於資訊隱私權的概念界定。
以上述的概念去討論幾個近年發生的議題,我們將會看到幾個需要被關注的面向。在數位身分證與人臉辨識系統的概念上,與上述的論爭點有類似之處,例如,這是否為必要的國家政策?人民有沒有權利去自主授權政府?這些議題都需要社會的充分討論,其重要性與可能造成的後果才能被顯現出來。在此,講者同時釐清,科技與人權並非取捨的課題。他所關注的是,人民能不能在保有自己的同時,也能安心享有這些科技。但這些願景都需要制度上的密切配合與配套,在許多前途都尚未明朗的情況下,充分的討論都是社會在進步的過程中必要的過程。
另一個案例分享,則與疫情有所相關。講者認為,面對此次武漢肺炎之衝擊,由於台灣有SARS的經歷,因此比起其他國家,台灣人較願意在一些基本權利上有所退讓,其中勢必也包含了資訊隱私權。然而,當我們以上述的概念去檢視紓困條例第七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時,我們會發現此一條文幾乎於毫無限制。講者說明,在此,於法律實務上,通常會參照過往案例之經驗。在2003年的SARS疫情時,釋字690號明確地強調明確性、比例原則與正當程序,然而,講者認為,一方面近年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已非當年可比,因此在手段上應有更嚴謹之定義與規範,而另一方面,在面對第二次的大型疫災,具有過往經驗情形下,法律應採更高密度的審查才較為合理。舉例而言,應明確立法限制,政府因防疫所蒐集之資訊,應限制其用途,並明確規定其銷毀程序。
講者也強調,從此時此刻,乃至於疫情之後,人民的許多資料都已經交給了政府,但與此同時,我們亦當同時思考,在必要的防疫政策能夠順利推行的條件下,我們要如何兼顧人權的保障,這將會是疫情之後,社會需要共同應對的課題。
講者|周宇修
紀錄|王致凱